保本基金退出历史舞台
一、什么是保本基金?
“中国基金业协会”微信公众号2016年03月30日文章《【基金知识】什么是保本基金》:保本基金是指通过一定的保本投资策略进行运作,同时引入保本保障机制,以保证基金份额持有人在保本周期到期时,可以获得投资本金保证的基金。
保本基金在相关法律文件(如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中明确规定相关本金担保条款,投资者在满足一定的持有期限(通常为3年)后可以获得本金保证(通常是指扣除一定交易费用后的本金)。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如果未到保本期赎回基金,需要承担不保本的风险和较高的赎回费用。
二、保本基金曾经热销
除了委外定制产品以外,另外一个类型的基金产品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意外热销。2015年第四季度新成立的21只保本基金,募集资金达620亿元。仅2015年一年发行的保本基金数量,就超过了2015年以前数年发行的保本基金数量。
到了2016年上半年,保本基金更是热度不减,基金公司频频出现提前结束募集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日售罄。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新成立的保本基金有56只,占新基金总数量的14.62%。虽然数量不多,但发行规模高达1473.43亿元,占新基金总规模的37.87%。
在中国基金业历史上,每到股债双杀的年份,保本基金总能成为热销的产品,名字中“保本”两字受到老百姓的追捧。
经历了2015年股市剧烈调整后,当时的投资者格外看重基金本金的安全性,保本基金在构建足够的安全垫之前,几乎不投资权益类资产,因此保本基金也就相当于债券基金,短期有可能因为市场波动出现一定的损失,但仍然属于低风险范畴。当安全垫建立后,保本基金会配置一部分权益类资产,展现出收益向上的弹性。
当时的市场环境似乎也有利于保本基金的投资风格。首先,大家预期市场短期难以向上,导致避险情绪较重,而保本基金较低的权益仓位控制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其次,当时经济低迷、通胀无忧的情况下,政策持续宽松,债市有望延续长达数年的慢牛,理想情况是保本基金可规避股市大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享受债市慢牛收益。
三、保本基金的担保机制存在不确定性
但同委外产品一样,在规模不断膨胀的背后,保本基金中的担保机制事实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时任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及反担保情况的风险:“表面上看是担保机构兜底,但因为担保机构担保额度有限,不是每家都会做,所以一些基金公司会和担保机构签订协议,实际上一旦亏损还是由公募来赔。这样其实导致保本基金发行越多,行业风险越高。”
按照保本基金契约规定,保本基金的担保费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对担保公司而言,这一费率显然不能完全覆盖这么多保本基金的风险敞口。
对基金公司来说,如果不出“反担保条款” ,保本基金的担保费会大幅提高,费用过高也会影响保本基金的投资收益。因此,基金公司在发行保本基金时,一般会签订“反担保条款”。
这也意味着,若是保本基金出现亏损,则由基金公司用净资产进行实际赔付。
四、保本基金的监管和退出
这种模式也让监管部门意识到了风险。2016年5月开始,监管机构停止了保本基金的申报。在5月1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言人特别提道:监管部门已注意到保本基金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将尽快弥补保本基金的制度性缺失。
不久之后的7月中旬,基金业协会协助证监会将《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修订稿)》下发至各家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征求意见,8月初,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修订稿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保本基金规模与基金管理人的净资产挂钩,对具体投资品种杠杆率的控制,完善担保相关监管要求,基金担保方的净资产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增强担保实效。
在基金业协会看来,保本基金作为具备“保本”特性的特定产品,随着保本基金规模快速膨胀,潜在的风险损失可能危及基金公司体系,最终损害持有人利益。
为做好新旧规则衔接,《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明确对保本基金依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2017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要求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9个月后,《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重磅发布,明确要求各类资管产品逐步打破刚性兑付。
直到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证监会对刚性兑付产品进行严格限制,保本基金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五、相关参考文献
相关参考文献请点击页面最下部左侧的“阅读原文”查看“中国基金报”2017年03月02日刘宇辉的文章《33只保本基金年内到期 9只到期或面临清盘》。
注1:本文大篇幅摘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编著的《基金》,特别感谢!
注2:本文封面照片为福州三迪希尔顿酒店俯瞰,取自王红颖朋友圈,特别感谢!
注3:本文将归档在本公众号的“公募基金-基金历程”栏目。
相关阅读:
《委外定制基金的监管》